关灯
护眼
字体:

地形第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提要]

    “地有六形”,“兵有六败”。用兵作战,要了解地形。地理条件是用兵作战的重要因素。判断敌情,谋求战机,掌握地形的险要程度及远近,这是将帅的职责。

    了解敌人的虚实并知道自己的强弱,这样就会减少危险;了解天时,取得地利,战胜之功方可万全。

    [原文]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成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译文]

    孙子说:地形有“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等六类。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可以来的地域叫“通形”。在“通形”地域,要抢先占领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保证道路畅通,这样与敌交战就有利。凡是可以前往,不易返回的地方叫做“挂形”。在此地区,如果敌军没有防备,就可以出击战胜他,如果敌军有防备,出击不能取胜,难以返回,就于我不利了。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也不利的地方,叫做“支形”。在“支形”地区,敌人虽然以利诱我,也不要出击,最好是带领部队假装离去,诱使敌军前出一半时再回兵突然发起攻击,这样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军若先敌占据,就要用重兵封锁隘口等待敌人来攻。如果敌军先占领隘口,并用重兵据守,就不要去进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就迅速攻取他。在“险形”地区,如果我军先敌占据,必须控制地势高而视界开阔的地段,以等待来犯之敌。如果敌人已先占据,那就主动引兵撤退,不要去进攻它。在“远形”地域上,双方势均力敌,不要前去挑战,只能让敌人来而击破,勉强求战,于我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而制胜的原则,是将帅重大的责任,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军事上作战失败的情况有“走”、“驰”、“陷”、“崩”、“乱”、“北”等六种情况。这六种,都不是由天灾造成的,而是由于将帅的过错造成的。在敌我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攻击十倍于我的敌人,因而失败的叫做“走”。兵卒强干,军官懦弱的,不能约束驾驭,叫做“驰”。将吏本领高明强干,兵卒懦弱的,不堪使用,叫做“陷”。部将怨怒而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忿然而擅自出战,将帅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如何而加以控制,因而失败的叫做“崩”。将帅懦弱不严,训练教育不明法典,军吏士卒不受军纪约束,出兵列阵杂乱无章,叫做“乱”。主将不能正确预料敌情的强弱虚实,以少击多,以弱击强,又没有精选的先锋部队,因此失败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是造成军队失败的原因,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不可不认真考虑研究。

    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夺取胜利,考察地形的险隘和计算道路的远近,这些都是将帅必须掌握做到的。懂得敌情、地形去指挥作战必然胜利。不懂得敌情、地形去指挥作战必然失败。所以,从战争规律上分析,出师行军的实情确有必胜把握,国君说不要打,可以坚决去打,根据出师行军实情不能打胜的,国君说一定要打,也可以不去打。所以,作为一个将帅,应该进不贪求战的名利,退不回避违抗君命的罪责,只求保全民众和士卒,且有利于国家,这样的将帅才算是国家宝贵的人材。

    将帅对待兵卒如同对待婴儿一样,士卒就与他共赴危难;将帅对待士卒能象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士卒就能与将帅同生共死。但是对士卒厚养不使用,一味溺爱信宠而不教育,违法扰乱也不按律惩治,这样的军队,就好比受溺爱的娇子一样,不能用来打仗的。

    只知道自己部队锐勇能打,而不了解敌军不可以打,胜利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只了解敌势虚弱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怯懦不能打,取胜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了解敌势虚弱可以攻打,也了解自己部队精锐可以打,而不了解地形条件不利于打,胜利的把握仍然只有一半。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将帅,行动起来决不迷惑,没有失误,采取对敌措施须变化无穷。所以说:了解敌方虚实,又了解自己强弱,争取胜利不会有危险,了解天时,懂得地利,战胜之功方可万全。

    [兵法精粹]

    巧用六种地形

    地形有六种类形;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

    平坦开阔、四通八达,敌来我往都很方便的地形,叫作通形。在这种地形作战,先要取得制高点,保持补给路线的畅通,这样与敌交战才有利。

    进入容易、后退困难的地形,叫做挂形。在这种地形作战,乘敌人无防备时出击,可以取胜;敌人如有防备时,冒险出击,胜算不大,而且退兵不易,非常不利。

    敌我出击都不利的地形,叫做支形。在这种地形,敌人虽以利诱我,也不可出击,这时宜带兵离去,诱敌来追,等敌军半数进入这种地形时,再来个回马枪,发动攻击,这样才有利。

    遇到隘形地,我军应先占领,并守住隘口制敌;如果敌人先占领隘口,而且在隘口设防,我不可进攻;如果敌人只占领隘口,未锁隘口,我可考虑进攻。

    至于敌我距离遥远的远形之地,双方若势均力敌时,不宜主动挑战;谁先出击,谁就不利。以上六利,是地形作战的原则,也是将帅责任所在,不能不仔细体察。

    致败六大害

    军队致败的情况有走、驰、陷、崩、敌、北六种类型。这六种都不是天时和地形造成的,而是将帅的过错所致。

    在敌我相当的条件下,以一分的兵力攻击十倍于我的敌人,因而失败,叫做“走”;士卒强悍而将帅无能,因而失败,叫做“驰”;将帅强勇而士兵懦弱,因而失败,叫做“陷”;各级指挥官怨怒不服从命令,迎敌时意所用事、擅自出战,主将又不知下级将领的能力,因而失败,叫做“崩”;主将懦弱不够威严,教育训练无力,各级指挥官和士兵无所遵循,布阵杂乱无章,因而失败,叫做“北”。

    以上六级都部队致败的因素,也是主将的首要职责,不能不仔细体察。

    胜算之道

    地形用兵的辅助条件。判断敌情,制定克敌制胜的作战计划,衡量地形险阴,计算道路远近,是将帅的职责。

    能够了解这些道理,并善加运用,必胜,否则必败。如果主将依战场状况判断,有必胜的把握,即使国君下令不得开战,也可以坚决作战;反之,如果主将依战场判断,没有得胜的把握,即使国君下令开战,也可以坚决不战。

    所以不贪求战胜的美名,不逃战败的责任,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宝。

    将帅对士卒象对婴儿般慈爱,士卒就能追随将帅赴蹈火;将帅对士卒象对子女般呵护,士卒就能与将帅同生共死。但是,如果厚待士卒,却无法使他听从使唤,溺爱士卒,却无法使他接受命令;士卒违反纪律,却不能加以惩治,那么这样的军队就象娇生惯养的孩子,是不能用来作战的。

    只知道我军可以作战,却不知道敌军不可攻打,胜算只有一半;只知道敌军可以攻打,却不知道我军无力进攻,胜算也只有一半;既了解敌军的弱点,也知道我军的能力,却不了解地形不处于作战,胜算仍然只有一半。

    真正懂得用兵的人,他的行动绝不迷乱,应敌措施变化无穷。所以说:“知己知彼”,胜利就已在握;知天时,知地利更可获得完全的胜利。

    地形者,兵之助也

    [兵家使用范例]

    背水而战

    孙子说:“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作战,只有树立正确的战争地形观,严格把握好地形的特征,并且合理利用,才能较好地排兵布阵,判定出相关的战略战术,同时发挥自身的优点和特长,从而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

    古代战争对地形有着极深的依赖性,战车、战马、步兵离开了地形,都无法正常作战。因此,每一位优秀的军事家、战争指挥员都能巧妙地利用,使之成为用兵作战、夺取胜利的天然助手。

    韩信背水而战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当他有诸将领道出“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用兵道理后,领导们无不自叹费如。

    为什么会自叹费如?实在是因为戏法人人会变,只是巧妙各有不同;兵法何尝不然?有人纸上谈兵,有人依样画葫芦;有人成功,有人失败。能够灵活运用,不被兵法所局限,才是行家。就以背水一战为例,比韩信早一年,刘邦也曾在狼狈之际使用同样一招,结果惨败,为什么?

    当时的刘邦趁项羽出兵抗击齐国时,攻击西楚王国的首都彭城。项羽接获消息后,把攻齐大任交付手下大将,只率领三万精兵南下反攻,立誓夺彭城。

    而刘邦自从占领彭城之后,便忙着搜括宝物、美女,日日饮酒作乐,骄纵奢靡,对项羽的反攻毫无戒心。某日清晨,项羽向汉军发动突然攻击,中午时分,即获大捷。汉军仓皇奔命,十余万人无路可逃,或被斩杀,或落水而死,其余的汉军继续向南奔逃,直到睢水岸边,走投无路虽然奋力抵抗,而楚军却像排山倒海般压过来,汉军被挤撞、冲杀,落入睢水的,高达十几万人,河面堆满尸,竟使水流受阻。至于刘邦本人则遭楚军团团包围,命在旦夕。在千钩一发之际,突然刮起一阵西北怪风,折断树木,吹塌房屋,眼前尽是飞沙走石,使得白天形同黑夜。刘邦仿佛命不该绝,得此天侯之助,率领数十名骑兵,迅即夺路而逃。

    同为背水一战,而韩信成功,刘邦失败,其中的关键在哪里?《前汉纪》作者荀悦分析的,韩信攻赵,对赵军而言,等于是在自己的国境内迎战敌人,可进可退,无必死的决心;反观韩信大军,大敌当前,却无后路,只能像过河卒子,拼命向前,这一拼,把所有的潜力统统激发出来,故以寡击众,创下战场奇迹。

    至于刘邦,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他深入敌国,整天饮酒作乐,军心涣散,无心作战。而项羽率领的楚军眼见首都失陷,怒不可遏,哀兵必胜。

    不过,韩信能创此胜迹,还得感谢赵国的陈余,若不是他否决了李左东的建议,韩信可能早成为刀下俎。李左东显然熟悉孙子的军事概念,他所以肯定韩信的战力即因汉军离开本土、远征在外,打起仗来必然义无反顾;而赵军离自己的家乡太近,左顾右盼,缺少力战的决心。

    《孙子兵法?九地篇》说“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又说“深则专,浅则散”,无不说明远征军虽有补给上的困扰(孙子说:“重地吾将继其食”,深入敌境应因粮于战,地则无止。李左东基于此,劝谏陈余与韩信直接争锋,应该截断其补给线,实在是相当高明的远见。陈余不听,兵败被斩,也就怨不得人了。

    羊山集之战

    两军对垒,拥有有利地形是极其重要的,羊山集之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947年7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奉命从豫北出发,渡过黄河,向大别山方向挺进。一路上攻郓城,夺定陶,过关斩将,直逼羊山集,决心在这里将蒋介石嫡系精锐部队第六十六师一举歼灭。

    羊山集是一个大镇,有居民1000余户。镇子依山而立,东西走向,大约有5华里长,远远望去,羊山集的地形就像一头正在吃奶的小羊羔。

    羊山集这个地方自古便是据守屯兵之地,羊山的周围,至今还保存着明末时期的墙寨。日军侵占这里的时候,又在原有的墙寨外面,按东、南、西三面,挖了丈余深的大水壕。如今国民党第六十六师开进,又在墙寨、水壕之间加筑了一道坚固的鹿砦,明明暗暗、大大小小的碉堡、射击孔密布在鹿砦之中,火力可以控制羊山集周围1000米以外。敌军第六十六师师长名叫宋瑞珂,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很有作战眼光,骁勇多谋,他巧妙地利用羊山的“羊身”,“羊头”制高点,与山下集镇的民房构成核心阵地,隐蔽工事一层又一层,防守体系相当严密,再加上一流的武器装备,战斗力很强,给我军进攻增加了难度。

    7月13日晚7时,刘邓大军第二、三两纵队扫除了羊山集外围敌军阵地后,开始向镇内进攻。根据作战部署,第二纵队攻“羊尾”,第三纵队攻“羊头”,分别从东西两面向镇内合力攻击。然而这两条进攻道路都多水,部队爆破鹿砦时,羊山上的“头”“背”“尾”和镇内制高点四面火力一齐猛压过来,使我军伤亡很大,拂晓时被迫撤出战斗。

    7月16日,我二、三纵队召开党委扩大会,研究羊山集战斗形势,到会的同志纷纷要求再战,但激动之余,却没有深入分析第一次进攻失利的原因,只是决定重新调整部署兵力,继续强攻。17日晚,第二次攻击开始。战斗打响后,我22团战士在炮火掩护下,奋勇向前突破层层封锁,跃过寨墙、水壕和鹿砦,前赴后继,终于越过峭壁,攻上“羊头”,但却未料到“羊头”石坚少土,一时无法构筑工事,等到天一大亮,全团兵力便暴露在山上。第二纵队第19团主攻“羊尾”,情况与第三纵队相似,虽然攻上了“羊尾”,但在天亮后,敌军居高临下,进行轰击,部队三面受敌,伤亡惨重,于是,第二次进攻又宣告失利。

    对于第二次失利,我前线指挥仍未认真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只是决定再加强兵力,希望通过硬拼死打,一举成功。殊不知因连日大雨,羊山脚下,已经是一片沼泽,水壕积水两米多深,敌军阻击的火力,密集得像一堵墙。我主攻部队一次又一次地攻上“羊头”、“羊尾”,与敌军争夺山头,战斗异常激烈。“羊头”是敌军防御系统的核心,敌师长宋瑞珂增调兵力,多次冲锋反扑,来势凶猛异常。我主攻部队又另由镇南、镇西突破前沿,深入纵深,宋瑞珂又把火力集中到这里,炮火像山洪般地猛压下来,于是我军第三次攻击又失败了。

    我军接连三次进攻,均告失利。7月23日,刘伯承司令员亲自驱车来到了羊山集前线,与纵队首长陈锡联、陈再道共同总结经验教训,研究下一步对策。

    刘司令员:“这仗打得太蠢,太蠢了。不管你是多么高的指挥官,权威有多大,你没有权力让哪怕是一个士兵作无谓的牺牲!歼敌3000,自损800,一个指挥员既要负歼敌3000之责,又要负自损800之责,不能随便死一人!……”

    陈再道:“我们主要的问题是轻敌,连打了几个胜仗,开始麻痹大意了。对敌军的防御能力估计过低,对羊山的地形侦察得不详细。第一次攻击,5旅报告已攻下了‘羊尾’,其实是因为天黑,对地形不熟悉,并没有真正占据‘羊尾’,只是攻下了几个小山包。而我们听说‘羊尾’攻下了,就让4旅向羊山集发起正面进攻,结果到天亮时,敌人用火力向我军反击,我军人员密集,遭到炮火大量杀伤……”

    陈锡联:“我们三纵队过黄河后眼见得兄弟部队攻郓县,拿定陶,打六营集,挑起了战士们急于求战的情绪,对敌情的侦察不够仔细,工事做得不够坚固……”

    经过这次认真分析敌形,总结经验教训,7月27日,我军重新组织力量,在刘伯承、邓小平的亲自指挥下,发起攻击。当晚12时我军占领了羊山集制高点。时至28日下午,我军歼敌23000人,俘虏了敌师长宋瑞珂,终于取得了攻占羊山集的彻底胜利。

    [商战使用范例]

    在地理位置上多下功夫

    在商品经营活动中,地理位置的作用和军事战争中一样重要,同样的资金,同样的经营水平,地理位置优越者可能发财,地理位置差的会破产。因此,有经验有头脑的经营者,要在地理位置的选择和在不同的位置经营不同的项目等问题上多下些功夫。

    被誉为“美国电器业的先锋”的希思出身在偏远的山城,在家乡他发明了电炉,但由于当地人的知识水平较低,而难于接受电器,经营了4年他的产品一直没能打开销路。

    于是,他告别了家乡,到工业发达的芝加哥寻求发展,在这个新天地里,他如鱼得水,充分发挥其才智和优势,及时创新,发明,并摸索出一套新鲜,有效的新销售方针策略让自己和电炉一举成名。

    若干年后,希思电器公司、热点公司和通用电器公司合而为一,成为美国百年之内最大的电器公司。深受众望的希思担任总裁。

    希思成功了。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我还呆在那偏远的山城,将永远不会有今天辉煌的成绩。”

    “地形者,兵之助也”,希思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才获得如此大的成就。

    靠山吃山

    孙子认为地形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条件,是能够决定战争胜负的得要因素,将帅必予以高度重视。运用地形规律作战,其关键在于变害为利,扬长避短。我们在办事时如果能因地制宜,活用地形,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

    皖南山区有座石头山,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把它开采下来,送到城里去卖,一家的年收入高达1.8万元。村民心里乐开了花。80年代末,村民们发现,城里人用他们开采的石头垒成假山,售价也很高。于是,这些村民也学着垒假山出售,也赚了不少钱,几年后,家庭年收入翻几番。村民们更乐了,他们同时也明白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道理。随着山上的石头越开采越少,村民们认识到,他们不能轻易盲目地出售山石了,而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家乡资源,如今,山里的人正在利用山石资源积累起来的资金,办起了各种乡镇企业,使整个地区的农民很快走上富裕的道路。

    这个例子很简单,但是主人公的做法却值得效仿。地势本无心,山水本无形,你不利用它来为自己办事,它也不会主动为你服务。如果你能很好地利用它,那么它就可以送给你许多财富。

    捧着金碗讨饭,住在宝地喊穷,这是典型的不识地利。在商战中提倡因地制宜的思想是很有见地的。

    [处世使用范例]

    基辛格的方法

    社会是人群的集合,每个人都在孜孜以求,奋力拚搏,无数个体汇合起来构成了巨大的社会力量。单独的个人力量与整个社会的力量比较起来,如沧海之一粟,高山之一草,毕竟太小了,要想做出一番像样的事业,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必须眼睛向上,向下,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借为己用。

    犹太人在商界或科技界的成功者很多,经过观察,发现他们普遍都具有善于借助别伯精力和智慧的本领。

    人们忙时请帮工,家庭请保姆,都是供用他人的力量干自己的事情。做管理的常把大量烦琐的事情交给助手或下属去做,自己只做那些非常有用的,必须自己亲自己动手的事情。

    古人云:“下君之策尽己之力,中君之策尽人之力,上君之策尽人之智。”在管理上有一条奥格尔维法则: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雇用比我们自己都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这是美国奥格尔维·马瑟公司总裁奥格尔维提出的。

    美国的前国务卿基辛格,且不说其在外交上的手段如何高明,单从他处理白宫内的事务工作来看,就是一位典型的巧手借用别人力量和智能的能手。基辛格有一个习惯,凡是下级呈报来的工作方案或议案,他先不看,压它几天后,再把提出方案或议案的人叫来,问道:“这是你最完善的方案(议案)吗?”对方思考一下,一般不敢过于肯定,只好答说:“也许还有不足之处。”基辛格便会叫他拿回去再思考和修改得更完善些。

    过了一段时间后,提案者再次送来修改过的方案(议案),基辛格看过后,又问对方:“这是你完美的方案吗?还有没有别的比这方案更好的方案?”这又使提案者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把方案拿回去再研究。基辛格就是这样反复让别人深入思考研究,用尽最佳的人力资源,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结果。

    赖兹说:“很少人能单凭一己之力,迅速名利双收;真正成功地骑师,通常都是因为他骑的是最好的马,才能成为常胜将军。”

    某家大公司的主管说得很坦率:“我的成功得益于那些聪明人。我总是把那些聪明人挑选出来。我使用他们,培养他们,当我们有所成就时,和他们共同分享荣誉。”

    某位公司女主管说:“善于与他人合作是关键。我手下的人都比我聪明,我喜欢这种局面,我调解他们之间的纠纷,促进他们,使他们各尽其难。”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兵家使用范例]

    张良的风范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是孙子提出的一个极为可贵的将帅武德的命题,体现了孙子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无私无畏的精神风貌。孙子倡导,将帅应当具有光明磊落、胸怀大度、不为功名所引诱、不为罪责所困扰、敢于为战争胜败负责任的武德。

    军队作战总是有进有退,有胜有负,只有把个人的名利功罪抛在一边,牢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才能在战场上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根据实际情况进退自如,把战争逐步引向胜利。否则,利欲熏心,患得患失,必然招致战场上的失败。历史上大凡武功赫赫、战绩辉煌的将军,无不坦诚刚直,居功自谦,不争功名,不掩过失。

    秦末汉初军事谋略家张良,辅佐刘邦,致力灭秦,振汉击楚,平定天下,可谓功臣第一,但他对功名视为“薄纸”,从不去争,而对刘邦作战指挥失误却从不忍让,全力抗争,使其改正。刘邦起兵初期对秦作战,由于他急于西进,对秦军固守苑城(今河南南阳)置之不理,却引兵越过苑城向西直进。刘邦如此用兵风险极大,但他却毫无察觉。张良抛开个人得失,力谏刘邦退兵,提醒刘邦说,如不攻下苑城的话,苑城之敌从后面追来,秦军主力再在前面堵阻,将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刘邦深感震惊,连夜返军,并用重兵将苑城层层包围。次日清晨,苑城秦将登城望见刘邦兵临城下,战旗飘扬,营帐无数,自感大势已去,便投降了刘邦。刘邦兵不血刃,轻取苑城,解除了西进的后顾之忧。

    21-张良

    找于娟要孙子中的这幅图

    张良高瞻远瞩,多谋善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出奇计,巧安排,既能转危为安,又能乘隙而入,屡屡获胜,其功可谓大矣!然而,可贵的是张良坦诚大度,不计功名,不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