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南,古道边。
三名红衣僧侣在烈日下没命地奔跑,汗水浸透了三重僧袍,滴滴答答地砸到干涸的黄土中,马上便被吸收得不见踪影。左右两名中年藏僧身强力状,也已累得气喘如牛;更别说中间那名少年僧人,他身形瘦小四肢纤细,早就恨不得一闭眼昏晕过去。若不是左右两人拉着他的胳膊,说不定早就趴下了。
三人身后数十丈外,一队百人骑兵正不紧不慢地追赶,时不时射出一箭,落在前方三人身后,骇得他们向前猛蹿,后方几个领头的蒙古军官便乐得哈哈大笑。
三名僧人也知道后边的追兵正在玩猫捉老鼠的把戏,但是作为被追的“老鼠”,他们却没有选择不玩的余地。左边的中年僧侣面上有道新创,从嘴角一直划到耳根,使得他一说话脸上就一抽一抽地疼,他咬着牙忍痛道:“跑过前面的弯道不远,渭水有一处变窄,深不过膝,我们从那里跑过对岸,钻进林子,鞑子的马便不好使了!”旁边两人听了此言,精神顿时一振,奋力地压榨出仅有的力量灌入双腿。
此际身后的追兵似乎有些厌倦这个游戏了,领头的军官催动马匹,登时将距离拉近了不少。他弯弓搭箭,觑准了少年僧人的下盘,嗖的一声,箭头已没入少年僧的大腿,从另一面穿了出来。少年僧人尖声惨呼,脚下一个踉跄,便栽倒在地连滚几圈,将左右两人的手都挣脱了。
身后的蒙古士兵高声喝彩,领头的的军官更是洋洋得意,在马上倾侧上身,做出一个标准的叼羊姿势,准备策马过去将少年僧提拎起来。不料前方左面的中年僧脚下不停,手上从怀中抽出一根长鞭向后一甩,便卷住那少年僧的腰肢,将他带至半空,然后右面的僧人平地跃起,一把捞住半空中的少年僧,落地后几个跨步,便拐过了弯道。
领头的军官怒骂一声,马速再提,这一次,他的手中握紧了一柄长矛,显是不再打算活捉了。
然而当他带头转过弯道时,却发现前方不知何时多出了一个高大魁梧,身穿黑袍的汉人和尚。而更远处那三名僧人已经偏离了古道,朝着一处狭窄的河段跑去——不问可知,这三人定是想要渡河入林,依靠复杂的地形逃跑。
那军官只当这黑衣僧是前面三人的同党,便不问好歹,手中长矛一挺,朝那黑衣僧胸间戳下。这名军官几十年马背功夫,早就练得人马合一,这一矛叠加了他的腰力臂力,更有胯下奔马之力,少说有一两千斤,登时便将那黑衣僧挑得离地而起,整个人挂在了矛尖。
那军官狞笑一声,正打算看上一眼便将矛头上的和尚尸身甩开,可这一看之下,顿时骇得大惊失色。原来那矛头根本没有刺入黑衣僧的胸膛,而是被他用左手三根手指捏住矛尖,主动吊在矛头上。他将矛杆向外一摆,想要将那僧人甩掉,那僧人却借此一甩之力,整个人飘到了他的背后,下一个瞬间,他只觉头顶剧痛,整个世界已化作一片黑暗。
身后的骑兵们转过弯道,刚好看见他们的头领被一名黑衣僧揪住脑袋扔到了马下,怒得目眦欲裂,几十支羽箭几乎同时离弦,如一面墙似的向其平推过去。
黑衣僧不闪不避,迎着羽箭腾身跃起,双手向外一拨,不仅将大部分羽箭拍开,还抓了十几支在手,再伸手时,十几支羽箭已激射而出,每支至少穿透两名骑兵的身躯,原本的百人队顿时折损了小半。
还活着的骑兵骇得面无人色,直以为自己白日见鬼。可是蒙古军规极为严苛:凡主将阵亡而下属逃脱者,全家问斩。因此他们无论有多惊恐,仍要各挺枪矛弯刀,朝着黑衣僧发动攻击。
黑衣僧人迎着锋刃信手擒拿,无论抓着兵器还是手臂,都被他硬生生扯将下来,反手扔出时,必然又带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