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0日,中央军委发出指示,要求各战略区从现有兵力中抽出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三编为野战兵团,其余编为地方兵团。野战兵团的旅以下部队实行“三三制”的编制,每旅不超过7000,以到5个旅为一个纵队。中央军委规定:野战兵团每连步枪步90支,轻机枪不少于挺,掷弹筒不少于个,每团配属一机炮连。每个旅配1个山炮团。地方兵团归军区管制,其编制数量一般不少于野战兵团的五分之二。同时,各地区加紧补充新兵,扩大部队规模,争取在1945年10-1月间,增加几十万人,把现有的小团扩大到000人以上的大团,或将原有的一个大团分成两个小团,再扩大为两个大团。
党中央、中央军委着眼全局进行战略布局调整。1945年8月日,党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组成新的中央军委,任命彭总为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党中央刘副主席任总政治部主任。9月,又任命了军委后勤部部长。在此前后,重新划分了各战略区,分别成立了中共中央鄂豫皖局(后改为中原局)及中原军区、晋察冀局及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局及晋冀鲁豫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华东局及新四军、东北局及东北民主联军,形成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晋察冀军区、中原军区、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东北民主联军七大战略区(不包括华南游击队)。七大战略区的成立,确保了中央军委能够集中兵力、跨区机动、遂行大兵团作战的任务,为实行运动战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指挥体制。各战略区纷纷编组能在大范围内实施机动作战的野战部队,并调整和组建了二、三级军区,有效提高了部队打运动战的能力。例如,晋绥军区成立了吕梁、雁门、绥蒙个二级军区及其下属的1个军分区。
与国民党拼命扩大地盘不同的是,中共中央实行的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对军队实行战略收缩,主动让出南方的8个根据地,将江南等地的新四军北移江北,加强华北、华东解放区的力量,使山东、晋冀鲁豫、晋察冀、陕甘宁解放区紧密相连,互为依托。抽调大批主力进军东北,巩固和发展东北力量,将其建成强大的战略基地。这种战略布局,表面上看,我军地盘少了许多,但增强了战略上的主动性、灵活性,为各战略区相互配合作战、最终夺取胜利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格局。反观国民党军队,表面上看地盘扩大了许多,但战线拉得太长,背上了沉重包袱,失去了战略主动性与灵活性。加之国民党军各部分互不团结、相互倾轧,使我军能够对其各个击破、各个歼灭。国民党蒋介石的战略指导失误及其战略布局的失误,埋下了其失败的祸根。特别是,国民党为了迎合美国,完全抛弃在大革命中建立的“党军”体制,机械引进和移植美军所谓的“国家化”军事领导体制,加剧了军队的混乱和战斗力的丧失;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和完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有效提高了部队战斗力。这是解放军打败国民党军队一条根本原因,以后我们再专门探讨这一问题,此外不赘述。
大西北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始的。
这场大战怎么打,就要看双方的主帅了。
亮点欣赏:成功的战略谋划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在美国的帮助下,把接收地盘和物资作为首要任务,竭力扩大地盘。为此,国民党不惜对解放区发动战争,得了地盘,失了人心。中国共产党从全局和长远考虑,进行战略收缩。其实,这种收缩恰恰是为了突出重点,增强战略能力。中国共产党在战略谋划中,科学统筹军事与政治、军队与人民、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装备与体制、农村与城市、退却与进攻、放弃与保守等方面的关系,制定了一条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立足于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步壮大自己,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战略决战。中国共产党在战略谋划方面,可圈可点的地方非常多。反观国民党,军事战略谋划始终缺乏一条清晰的主线,也没有抓住一个正确的战略重点。后来,国民党在总结其失败的教训时,认为是接收导致了其政治腐败、军心涣散。这样的总结没有抓住本质。总的来说,国民党战略谋划是失败的。战术上的成功永远弥补不了战略上的错误!国民党战略谋划上存在严重错误,再加上战术上也存在诸多问题,焉能不败?
你来探究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是《孙子兵法》中的一段话,强调了“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思想。作战时,首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去发现敌人的失误、弱点,抓住可乘之机,果断发起战役或战斗。运用这一思想分析国共双方的战前准备,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处是什么?中国国民党的失误又是什么?这些因素对战争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