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的节目给出的评价完全不一样,有赞不绝口拥戴的,也有攻击驳斥的。
“阴暗而消极,没有任何闪光点,这就是我对这本小说的评价。”电视节目里,有专家这样点评。
“作者全盘否定了当下的教育体制,对故事里班主任这个形象极尽挖苦之能事,这不是在反思,只是单纯的宣泄,并不客观。”
“纵观本书,情节单薄之极,一点起伏都没有,就是在卖弄文字。整个故事里,所有的家长、老师、包括学生在内,没有一个正面人物,灰暗得令人窒息不安,这不应该是一本青年读物,更不该推荐给学生看。”
这是某报纸的文章选段,而在电台里,有节目采访了某位老师的看法,这位老师就直接怒斥道:“将老师比作***这是极大的不尊重,作者不仅侮辱了教育,还侮辱了老师。”
教师不吃香而家教却十分热火,可见求授知识这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拖几十的就是低贱,而一对一的便是珍贵。
珍贵的东西当然真贵,一个小时几十元,基本上与**开的是一个价。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厉害多了。
**赚钱,是因为**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
想当今的中国的教育真是厉害:不仅读死书,死读书,还有读书死。难怪中国为失恋而自杀的人这几年来少了一大帮,原来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已经在中考和高考这两个门槛里死得差不多了。
这样的论调,有人认为犀利为之拍案叫绝,也有人看后怒不可解,外界对这本书的评论,也从褒奖和抨击的泾渭分明,到了已经分不清到底是好是坏的地步。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充满了争议,而争议还越来越强,而引起一片哗然之后,销量却是节节攀升,看过小说的人有自己的评价,没有看过的人则一头雾水。
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那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该听谁的?
最好当然还是自己去买来看了之后再下定论,好奇的人越来越多,跑到书店的人也越来越多,又一周的统计结果出来,其周销量已经突破了三万册。
张晓夜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高中生的心态,思想要成熟得多,但也曾经以一个高中生的心态走完过高中三年。
作为一个文青,曾经的他同样对学校对教育都有过很多思考,同样也充满了怨念和不满,只不过慢慢的也就不去考虑这些问题了。
他确实不知道教育家,也不从事相关的工作,只是一个普通人,毕业之后谁还去考虑那么多呢?
重来一次,以一个高中生的身份抄了这样一本书,也算是替前世高中时候的自己舒一口闷气,也是给现在一个说话的机会。
至于争议,面对的时候他自动转换心态,无论再怎么遭受非议也影响不了他什么,现实功利一点来说,争议越大销量反而越高,他因此还能多拿版税呢。
原作者本身就是如此,这一切也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至于究竟能够带来多大的影响那就不得而知,总之不管怎么样都不会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