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粮站却是比较大,有四间青砖房子,外面还有一围墙。胡天健一进去,看见有几个人在一间房子里做事情。其中一间房子的门开着,一个男子坐在前面往外看。朱三兰对胡天健说:“也不知道哪里卖菜油的。”
“奶奶,那边应该是卖油的地方。”胡天健指着那男子说。
朱三兰听了,慢悠悠地走过去。
“同志,你这是卖菜油的地方吗?”朱三兰问。
“你有供应证吗?”那人反问。
“什么供应证?”朱三兰问。
“老婆婆,我们粮站只能见证件才可以卖菜油的。”
“那我有钱也不能买吗?”朱三兰问。
“老婆婆,我们这里是国家的粮站,按照政策办事,要买菜油必须要有供应证件。”
朱三兰疑惑地看着那男子,正要说话,胡天健说:“奶奶,算了,国家有规定,我们还是回家吧。”
这样,两人只有返回。
回家后,胡天健因为受伤,在家休息。胡天健需要时间来考虑新的生活,也不表示自己没有伤情,跟着奶奶在家里照看家务。
再说,周全信回到学校,因为事情忙,也没有时间去看胡天健。
半来这双抢的季节正是暑假,学生应该在家里的,只是乡里说,现在正是全国正在从初级社向高级社过渡,社会主义正在蓬勃发展,学校要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配合政府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暑假期间,就组织学生到处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红光乡有六千多人口,在当时来说,也是一个人数较多的乡。虽然适龄读书的多,但是,因为老师少,因此只有一个初级中学,没有高级中学。
当时,中学有民办的和公办的,红光中学则是公办的。
民办中学,就是一定数量的家长,想自己的孩子读书,合伙凑钱请老师。
红光中学有两个班,初一和初二,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
学校里学生少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老师少,而且那时候上学也是要交钱的,每人每学期也要五块钱。这是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则是要看所请老师的要求和人数的多少。大约是每人十到十五元钱。
五块钱可是一个大数目,也不是一般的人家拿的出来的。
公办学校虽然便宜些,可是需要社里和村里的证明,还要支部书记的推荐才能上学的。一般来说,社里和村里总是按照家庭出身和家庭成员是否劳动积极这样几个方面的指标推荐的。
虽然说读书有前途,可是,上大学不是考试好就可以的,重要的,是要你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依据当地政府的推荐保送上大学。那些没有上大学的人,也只有回家务农。
再说,到1957年为止,红光乡还没有一个人上了大学。
因此,读书最后的前景,还是回乡做农民。
周全信解放前在县城里读过国中,解放后,因为思想先进,加入了共产党,才被乡党委安排在学校里做了老师,然后做了校长。
这天傍晚,周全信把学生们集中起来,说:“同学们,你们也知道,胡天健同学因工负伤,在家里疗伤。这几天我们都比较忙,也没有时间去看望。今天晚上我打算去看望他,想带几个同学去,你们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