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受阳,经井陉翻越太行山的楚军前锋,与前来拦截的齐军,在鲤鱼栅相遇。
相遇的其实是各自斥候。
因为这地段为东西走向山谷,直来直去,所以两军斥候都看见对面有大量兵马行进,立刻向后方传递敌情。
东受阳位于晋阳以东百余里,虽然全程大半是山路,但东受阳的易主,意味着晋阳就要直面楚军的进攻。
所以,齐国调集兵马,来夺东受阳,而楚军前锋要守住这里,等后续兵马赶来。
对于楚国行军都督樊毅来说,因为兵力对比占下风,己方稍有不慎,全军上下,都要交代在这里了。
亏得斥候前出走得远,他还能有些许时间应对。
先看地形,这里名为鲤鱼栅,当然是因为有鲤鱼,既然有鲤鱼,肯定是因为有水。
东寿阳地区,其实是一个东西走向的狭长山谷,谷中有河流过,在鲤鱼栅这里形成水泊,有大量鲤鱼聚集,故而得名。
所以,要以劣势兵力守住鲤鱼栅,就得立栅,一面靠山,一面靠水,挡住中间空地,让齐军的兵力施展不开,尽可能拖延时间。
但是,鲤鱼栅如今只是个地名,有鲤鱼,没有栅,樊毅本来就是要在这里立新栅,但时间不够,因为齐军就要到了。
有将领提议,分兵在后方设伏,然后前军诈败,引敌军追击,入伏击圈。
樊毅想了想,这计策难以实现:河谷两边都是山坡,植被稀疏,谷地并无茂密树林,野草倒是多,却不高,设伏的位置不好找。
这段山谷直来直往,对方可以轻易看清数里外的动静,或许手中还有缴获的千里镜,己方设伏的效果,估计不行。
退无可退,正面布阵硬扛的话,即便这三千余人全部死战,估计也拖不了多少时间。
诸将纷纷提建议、献策,但计策实施起来,结果不乐观。
樊毅沉默不语,抬头看天,见天上乌云密布,看样子不久之后,又会有一场大范围的降雨。
而且下起来不会那么快停。
他再看看南面群山,只见山脉宛若高墙,横贯东西,其上沟壑密布,山高坡陡,植被稀疏,露出大量土黄。
敌我兵力有些差距,己方处于劣势,所以想要打胜仗,还是得借助地势。
“上山。”樊毅指了指南面的山坡,将领们闻言向南看,看着这些沟壑纵横的群山,只觉难以置信:“上山?”
莫非要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可是找死啊!
山上没有水,对方只要守着平地,不让他们取水,不出几日,将士们没水喝,渴得受不了,就会不战自溃了。
有人注意到天气,觉得上山后,靠接雨水倒也能勉强撑下去。
可上了山,下大雨,山坡湿滑,仗就打不成了,他们在山上淋雨,齐军在山下从容扎营避雨,这此消彼长之下...
“总不能死战,也不能入水。”樊毅看着北面的水泊,“上山,至少能拖延时间,迫使他们分兵。”
“上山,不是要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是要拖时间,后军赶来,也就数日时间。”
“我军兵力三千余,若上了山,行疑兵之计,足以让对方误以为有四五千人,那么,至少要留六七千人盯着。。。”
“他们留六七千人在这里盯着,继续前进的兵马,数量就少了不少,后边的友军,也好解决。”
“我军前出鲤鱼栅,是为后面争取时间,在这里,能多拖延齐军几日,总是好的。”
“上山后或许还要淋雨,狼狈归狼狈,可不比列阵死战,日落时分全军覆没好得多?”
“我等愿为国捐躯,死不足惜,可不能白死呀。”
说到这里,樊毅派人往后方通传敌情即己方应对之策,然后力排众议,下令全军上山。
虽然天要下雨,但全军将士还是要把水壶装满再上山。
一番布置之后,樊毅再次看向南面群山。
这地形地貌和天气,让他想起了童年时经历的一场灾难,许多年后回想起来,真是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
。。。。。。
大雨瓢泼,天地一片白茫茫,扎营于鲤鱼栅水泊附近的齐军将士,在营帐里避雨的同时,幸灾乐祸的看着南边山坡上楚军营地。
数日前,两军斥候在鲤鱼栅相遇,楚军大概是因为兵力不足,不敢正面交锋,于是跑到南面大山上了。
对方兵力,看上去大概有四五千人,于是主帅决定在此扎营,既耗死山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