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辽东地区为高句丽侵占,要想解决辽东问题,就得解决高句丽,至少要将其打服,否则边患不断,为此消耗的钱粮会成为巨大的财政负担。
祖珽认为,幽燕驻军虽然可以支援辽西,但驻军即便屯田,也只能保证自己防区的需求。
若要支援塞外辽西驻军,乃至对辽东用兵,根本就不行,所以将来朝廷经略辽东,需要从外地调集大量物资。
于是,海运派上用场了。
哪怕辽西沿海地区到了冬天会结冰,航运必然中断,但秋天时,海运的巨大运输能力,依旧能够赶在冰封之前,将东南地区、江南地区的粮食快速运到辽西。
到了开战时,海运更加重要。
以地理而言,中原军队要出征辽东,一般是走陆路出幽燕,过辽西营州,跨越辽泽,才能抵达辽东。
可沿途多为崇山峻岭,亦或是荒无人烟的水泽,对于后勤运输十分不利。
且辽东、辽西地区苦寒,天冷得早,开春又晚,一年之中,适合行军打仗的时间,也就半年多一点。
而根据有司探得情报,高句丽在辽东各据点多为山城,官军不断攻坚,需要较长时间。
一旦战事进行到一半,寒冬降临,就只能被迫撤军,前功尽弃。
要解决辽东问题,必然要将高句丽打得不死也残。
但从辽东向东走陆路,都是崇山峻岭,大量高句丽山城分布其间,官军一个个拔据点,消耗必然巨大,又耗时间。
这样的战争消耗,朝廷承担得起么?
可如果换个思路,走海路运兵、运粮,问题迎刃而解。
辽东和青莱地区,不过数百里海陆距离间隔,而从青莱出发的舟师,横跨大海东进,不过数百里距离,就能进入高句丽本土的平原地区。
直扑其国都。
汉时,汉军就向东跨海远征,截弯取直,这可是现成的例子。
无论是跨海远征高句丽,还是跨海征伐林邑国、平定交州土豪的叛乱,强大的海运力量是关键。
所以,祖珽认为朝廷大力发展海运,对于稳定边防,具有重大的意义。
李笠看到这里,不由得拍案叫绝:通篇下来,祖珽没有一个字提到大兴海贸,只说海运对于保证边疆稳定的重要性。
而大兴海运,其实就是大兴海贸。
不然规模庞大的海船以及大量水手、船员哪来的?
这样规模的海运船队,平日里必然是以参与海贸的方式活跃在各个海域,而不是朝廷有需要时,临时拼凑出来。
祖珽只字不提贸易,却用别人无法辩驳的“政治正确”,用主张办海运的方式,间接引出大兴海贸利国利民的观点。
如此一来,那些拘泥于农耕传统、对海贸怎么看都不顺眼的“有识之士”,想反驳都找不出借口。
因为他们不能否认收复辽东、稳定辽西的重要性,也不能否认稳住岭表交广、收复日南郡故地(如今为林邑国所占)的必要性。
辽东郡、日南郡,都是汉时国土,大一统的王朝不收复故土,所谓“中原正朔”,从何说起?
祖珽用这种方式,明面上建议大兴海运,实际上是方便皇帝顺水推舟大兴海贸,真不愧为官场老油条...人精。
人精知道皇帝想要什么,知道皇帝需要一张“嘴”,把皇帝所想以建议(上书、上奏章)的方式说出来。
也知道自己当传话者时,要有“觉悟”,不能给皇帝招惹麻烦,或者招惹麻烦之后,得自己扛下来,于是精心设计出了一个“剧本”,为皇帝排忧解难...
这种人精,是忠是奸?
李笠放下奏章,缓缓喝茶。
楚王好细腰,宫中饿死人,像祖珽这种道德底线极低但才华特别横溢的人精,是忠是奸,完全看其效命的主君是好是坏。
李笠自己,想要大兴海贸,以此利国利民,人精祖珽就会化身肱股之臣,积极出谋划策;
李笠觉得自己若是荒淫昏君,成日里想着把别家美妇弄上床,祖珽肯定积极奔走、牵线搭桥,让美妇乖乖就范。
这样的“人精”,用好了事半功倍,用不好的话....
李笠放下茶杯,叹了口气。
官场人精那么多,祖珽只是其中一个,想要每一代皇帝都能在和人精们的勾心斗角中获胜,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分化官僚群体、让其相互掣肘,那些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新君,哪里坐得稳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