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驻扎。由于地形平坦,长城容易突破,树林也能制作足够的攻城器械。”
作为左贤王,辽东是和连的领地,檀石槐如果带着大量部众过去,就会意味着和连的领地会被压缩,需要拿出很多牛羊等物资补贴他当然不可能满意,可父亲有命,漠南草原旱灾太过严重,和连又找不出合适的理由反对,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
从仲夏开始,鲜卑不断地入寇幽州,檀石槐将时间把握得很好,,恰逢粟麦快要熟,幽州地方郡守、刺史难以聚集大量兵力,于是疲于应付。
黄河以北幽州、冀州、并州的旱灾稍稍缓解,关中又出了问题。汉成帝延陵园及周边发生火灾,大量官员跑出来说祖先在示警,皇帝要修德。虽然刘宏并不是汉成帝的后裔。不久关中发生蝗灾,突如其来的飞蝗遮天蔽日,将大片田地里即将收获的粟麦啃食干净。同时西方的羌族躁动起来,从青藏高原向海拔更低的汉地周边迁移,若不是因为段颍消灭和降服了东羌,这会凉州肯定已经乱成一锅粥。
与之对应的是南方继续大量降雨,多郡洪灾。
从草原,到大汉帝国南北西三处,同时发生灾害,十分少见。
官员和百姓,第一看法是天灾+人祸,天灾一定与人祸相联系:要么是皇帝失德,要么皇后、外戚失德,要么宦官专权,要么权臣欺主。
负责天文、历法的官员,和一些道士、处士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更大的问题,就是他们也无法预计未来北方、西方旱灾何时结束。
如果一、二处灾害,一般的做法是让三公中的一位站出来背锅。但全国多地同时发生灾害,官员和百姓就开始归咎于皇帝刘宏,说他任用宦官、禁锢党人,说他奢侈浪费、不恤民力。
许多比较激进的官员,甚至要求皇帝下罪己诏!
一直对政务不是太热心的皇帝刘宏,这些日子最怕就是大小朝会,因为一帮官员是成群结队、闹哄哄地指责,而皇帝又不能对大批官员同时斥责和处罚。
在皇帝被围攻的时候,刘备明确地站了出来,上书表示不久将有大雨。
刘备在奏章里,简要地记叙了近10年来雒阳夏、秋的干旱和降雨情况,然后大胆地指出,根据前几年的规律,最迟到秋初,北方和西方会有强降雨,各地要做好准备,种植一些生长期比较短的蔬菜、瓜类,以应对必然减产的粟麦。
皇帝刘宏再次接见了刘备。
刘备明确指出,陛下不应轻易下罪己诏,因为很容易导致在政治上变成舆论的靶子,对皇位产生动摇!
虽然刘备拿不出降雨的有效证据,但他的说法言之成理而且很诱人,耳根子软的皇帝刘宏下定决心,坚决不下罪己诏,用“挺”“拖”字诀对付朝臣。
此外,为了平息舆论和减少百姓起义,皇帝接受了三公和刘备的建议,下诏令各郡国受灾者,免收一半田租,受灾害十分之四以上者,免收全部田租,并令北方、西方各郡国准备通过种植短期蔬果进行抗灾。
所有人,都在紧张地等待着夏季以来北方、西方的第一场大雨。无数人,想看刘备笑话。